“感谢法官的高效调解让我们双方企业摆脱困境,为迅速经营运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近日,锦州市太和区人民法院北郊人民法庭通过线上成功调解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案件标的额达560余万元,既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保障了企业稳定发展。
被告锦州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因总承包建设第三人发包的发电供热机组工程的需要,将墙板安装工程分包给原告江苏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原告、被告于2018年11月签订《建设工程施工专业分包合同》,约定由江苏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供应、安装总价值为1520余万元的金属墙板。
合同签订后,江苏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按约定向锦州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供应了全部货物,并履行了全部安装义务,承建的项目竣工并验收合格,被告已给付工程款953万余元。剩余工程款560余万元,原告向被告多次讨要,但被告一直未支付。2022年4月,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未付工程款项。
收案后,北郊法庭庭长潘志强得知原告公司在外地,为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诉累,决定利用线上调解。“之所以拖欠上述款项,是因为多个工程项目不能复工或工期顺延,工程款回款速度慢,公司资金链非常紧张,所以才未结清。”调解过程中,法官了解到,被告并非故意拖欠未付工程款,并在接到法院电话后,第一时间已给付原告50万元工程款,同时,被告将参加国内某大型电力工程投标,因涉及诉讼案件,可能导致被告企业投标被减分,希望此案尽快解决。
“公司面临困境是谁也不想看到的,我们表示理解。”通过潘志强剖析案情,原告愿意与被告进行庭外和解。可双方在工程量、已付工程款、工程质量等问题达成一致后,对于欠付工程款的付款方式又出现了分歧,原告提出对被告的分期付款不放心。
面对困难、僵局,鉴于原告对后期履行的担忧,潘志强提议可寻找合适的案外人作担保人,经双方充分了解和沟通,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庭外和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撤诉。依照相关规定,原告预交的诉讼费予以减半收取,被告也未因有诉讼案件且最后判决结果不利于被告公司而影响公司的投标结果。
“当企业面临步履维艰的现状,我们始终秉持善意、审慎的审判理念,帮企纾困解难。”潘志强表示,近年来,北郊法庭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打造“法院+金融机构”“法院+市场监督管理局”“法院+仲裁”等多元解纷模式,畅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全新探索,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